首頁文章專家團|戴珂:工具類SaaS,在國內究竟有沒有市場? 專家團|戴珂:工具類SaaS,在國內究竟有沒有市場?
戴珂
+ 關注
相比業(yè)務類SaaS,工具類SaaS的IT屬性要大于業(yè)務屬性,產品屬性大于服務屬性。所以,從這個意義上講,工具類SaaS更像是工具軟件的互聯(lián)網化。
現(xiàn)有工具類SaaS主要有兩個來源:一個是傳統(tǒng)軟件工具的SaaS化,另一個就是所謂的云原生。
工具類SaaS包含的范圍較廣,除了像office365那樣的純工具外,還包含了效率和協(xié)作類工具,如辦公工具和項目管理。總之,與具體業(yè)務不相關的SaaS,可以都歸為通用工具類。
這樣分類并不是說有什么理論上的根據(jù),而是考慮到工具類SaaS在獲客、留存、擴展和付費意愿上,與業(yè)務類SaaS的不同。
規(guī)模化增長,始終是各類SaaS發(fā)展的終極目標,差別只是路徑和方法的不同。
與業(yè)務類SaaS不同,工具類SaaS成功模式,依賴于所謂的產品驅動增長(Product-Led Growth,PLG)策略。
所謂PLG,即將產品體驗方法,代入市場進入策略,使其可以將獲客、留存和擴展方面的摩擦最小化,降低阻力而提高增速。
無疑,PLG對于那些既沒有銷售團隊,也沒有客戶成功團隊的初創(chuàng)公司,至少在理論上提供了一個方向性的指引。
通常,業(yè)務類SaaS的發(fā)展路徑,是從業(yè)務目標或業(yè)務成果到產品;而工具類SaaS大多是從產品開始。所以,工具類SaaS的成功,更多依賴于用戶的體驗,而非客戶的業(yè)務成果,這也就是產品價值和業(yè)務價值的區(qū)別。
因為沒有業(yè)務成果這個成功標的,所以它們的銷售,并不像想象的那么容易。
實際上,工具類SaaS的最大風險,還不是銷售問題。而是這個產品究竟是有市場,還是創(chuàng)業(yè)者的一個想象?
工具類SaaS市場,既有像Adobe和Autodesk這樣的大腕兒,也有如Atlassian、Dropbox、Canva、Figma、Notion等明星SaaS公司。
但是,更多的是那些既沒名氣、也缺客戶的SaaS公司。
工具類SaaS看起來具有很大的通用性,所以就有人認為:將海外產品賽道復制到國內就能成功。
實際上,對于工具類SaaS市場影響最大的,是產品的定價和客戶付費意愿的問題。
總體上,海外客戶更能接受較高的訂閱價格,并具有較強的付費意愿。而國內客戶對工具類SaaS的價格極為敏感,而付費意愿較弱,它們更習慣于免費。
“再造車輪”是工具類SaaS在國內推廣的另一種障礙。海外很多IT類SaaS工具,都獨立發(fā)展成為獨角獸,比如身份認證SaaS服務商Okta。而國內IT集成商,大多數(shù)傾向于自己做;它們考慮更多的,不是再造車輪的成本,而是自己會不會做。
國內工具類SaaS還有一個問題,就是盈利難度更大,這主要還是因為獲客成本太高。
無論是互聯(lián)網效應,還是PLG,目的都是降低獲客成本。但現(xiàn)實是,工具類SaaS的獲客成本,算下來其實比業(yè)務類SaaS還高。
單看工具類SaaS的銷售成本,也許并不高。但獲客成本的概念,包括所有的營銷和銷售所花的費用,特別是未轉化成功客戶的成本,也要分攤在所獲客戶的成本中。
又因為工具類SaaS的訂閱定價較低,這樣算下來的相對獲客成本就相當高了。可以用CAC payback計算一下,就知道這個回本周期有多長了。
考慮如此多的因素,國內工具類SaaS的增長之路,可能比業(yè)務類SaaS還要難走。
關注
36氪企服點評
公眾號
打開微信掃一掃
為您推送企服點評最新內容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