專家團|戴珂:AI四小龍已經燒了600多億,為啥還不盈利?

它們會借此翻身嗎?
要知道,四小龍已經燒掉合計超過600億的資金,還沒找到可走的商業化之路。想靠ChatGPT的概念,另辟商業化的蹊徑,成功的希望并不大。
多數分析師認為,它們遲遲無法盈利,甚至連盈利的方向都沒想好,都是因為:研發費用居高不下、國內人工智能尚處于“弱人工智能階段”,以及缺少商業落地場景。
在我看來,這些是所有創新科技企業必然要經歷的階段,根本不是不盈利的原因。
實際上,它們當前是否盈利,說明不了什么。如果模式對了,這么多資金的鋪墊,到時自然會盈利,現在只要看出趨勢即可;而如果模式不對,則永遠沒有盈利可能。
那么,怎么看模式對不對呢?一個標志性的檢驗標準是“可規模化”,它也是審視XaaS業務成熟度最重要標志之一。
如果覺得“可規模化”一詞不易理解的話,它還有幾個同義詞,比如“可復制”、“可重復”和“可擴張”等。
XaaS類技術公司的成功,通常需要經過兩個階段:商業化階段和規模化階段。可以這樣理解:只要有一個客戶購買并使用了你的服務,你就可以說你的業務已經進入商業化階段了。但只靠這一個客戶,顯然成不了氣候,你還需要有更多客戶才行。
也就是說,不能規模化的商業化毫無意義。
在一般人看來,規模化這事很簡單,不就是把AI做成標準化產品嗎?
其實這種認識非常膚淺,因為一個XaaS業務的規模化,不只是產品的可規模化,而是如下圖所示的,全生命周期可規模化。
生命周期內四個階段,如有任何一個不可規模化,那結果也就很難實現可規模化。
所以,對于XaaS轉型的公司,整個業務需要重新設計。這方面,海外AIaaS(智能即服務)經驗可以參考,它們基本是兩個方向:AI平臺或者AI應用。
AI平臺是海外AIaaS的主流,比如C3.ai。因為AI的模型訓練花費高昂,不可能每家公司都自研一套,所以AI平臺正是暗合了SaaS的共享服務的優勢。
AI應用類的SaaS,是將AI應用于某個業務或某個領域的SaaS,比如People.ai,它把自己定位為Sales Intelligence的SaaS服務商。不過,隨著AI應用業務領域越來越多,智能化成為SaaS的標配,最后可能大部分SaaS,都可以說自己是AIaaS公司。
國內AIaaS的情況,有可能與海外不同。即AI平臺不容易成為主流,除了技術原因外,更可能的原因是,國內公司不習慣在別人的平臺上建立應用,特別是付費使用。
所以,國內AI公司更可能選擇某些細分領域或某些具體業務落地,這是實現可規模化的可行道路。
不過,這個理念與現在熱炒的AI技術背道而馳,每當把一個AI視為無所不能、隨處可用的技術,那規模化的路,就已經被堵死了。
AI公司如果只靠幾個大項目的集成,那收入和盈利顯然都無法保障。于是很多國內AI廠商宣稱向AIaaS轉型,但實際效果并不明顯。
這同時也意味著,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,還看不到業務向好的趨勢,更不要說持續盈利的可能了。其實,大數據、RPA等,也面臨同樣問題。
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“ToBeSaaS”(ID:gh_66062ec0961b),作者:戴珂,36氪經授權發布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