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BeSaaS
gh_66062ec0961b
SaaS商業化顧問,提供SaaS全業務運營的咨詢服務。《SaaS商業實戰:從好模式,到好生意》一書的作者。
發表于
前幾天看到一篇文章文章,題目是《VC不愛SaaS了?》。這還是第一次在投資圈,看到VC對SaaS情緒復雜地表白。
羅曼羅蘭有一句名言:當你認清了生活的真相,卻依舊熱愛。但對投資來說,顯然不能那么感情任性。當VC們認清了所投SaaS的真相,不愛也是必然的。也有的VC連真相都還沒看清,就已經愛不下去了。
而那些還愛著SaaS的VC,也未必就是真愛;不過是因為海外SaaS的巨大光環,折射在國內企服市場的放大效果,萬一要是顯靈了呢?
把愛與不愛先放在一邊,話說SaaS還在微光乍現之時,就看準SaaS的風險投資家,都是頂級有遠見的人。因為他們不但看到了軟件正在吃掉世界,更看到了SaaS將吃掉軟件。
很多投資人都問過我一個問題:你認為最值得投的SaaS公司,它們的畫像是怎樣的?
其實畫像和特質什么的,都屬于馬后炮,只有到了終局才能清楚地描述出來。實際上,我對一個SaaS的判斷非常簡單直接:這個SaaS必須是可規模化的。換句話說,所有不能規模化的SaaS,都是不值得做的,當然更不值得投。
規模化的道理很容易理解。如果花了很長時間,搞定幾個項目,公司并不能靠此就基業長青。而花盡可能短時間,復制出無數多客戶,才能讓服務和收入都實現規模化。
VC的期待是IPO退出,但只要選擇的是SaaS模式,規模化就是一個必過的坎。
這里所指的規模化,不是要你達成的目標;而是說這個SaaS必須具有可規模化潛力的屬性。只是規模化還不夠,還必須是可以經濟地規模化。具體說,一個好的SaaS先天就具備低成本、自動化和可復制的特性,才能成為一個經濟性最佳、能被更多人接受的服務形式。
不幸的是,很多VC恰恰是在規模化這里,落入兩個投資誤區。
很多有技術情節的投資人,習慣把創業團隊的核心技術能力,放在評價項目的首位,比如有沒有AI、算法、黑科技概念,甚至是創始人的技術背景。他們認為:有核心技術就有護城河,有護城河就可以不受竟爭地規模化。
但實際情況常常是,護城河有了,但是卻沒有城。原來想象的那些應用場景,要么不存在;要么是無足輕重;要么是別人用更簡單的方法,解決了相同的問題。
這種SaaS產品,不要說規模化,就是尋找落腳點都要花很長時間。跟投資人的解釋,是在堅持長期主義。
另一個是賽道投資誤區,即海外SaaS賽道的復制。這個邏輯是:所復制的賽道在海外都已實現規模化,所以它們被復制到國內,規模化也不會有問題。這看起來是個討巧和穩妥的策略。
但實際情況是,迄今為止,還沒有看到復制過來的哪條賽道,表現出有規模化的潛力。
賽道邏輯看著是朝著應用邁進了一步,其實它們的風險在于:復制時能看到的,只是賽道的入口,而不知道其出口在哪里,甚至不知道這賽道有沒有出口。
出口是什么呢?就是本土環境下的細分領域。比如說,海外做HR的SaaS公司很火很賺錢,所以國內就大量復制HR的賽道。但如果你仔細分析一下每家海外HR的業務內容,就會發現它們各有各的出口。
比如有企業員工績效管理服務,有用于外包公司管理外包雇員的服務,有專用于管理海外雇員的服務,也有各種靈活用工服務等等。如果再細分下去,也有統級管理勞動力的工具,還有按工時付薪這么細分的服務。
實際上,大部分海外SaaS賽道,都不是創始人的先見之明;而是先有“出口”,然后才有的賽道。即在一個細分領域中,發現存在大量的服務需求,有必要把它們做成一個SaaS業務。
從賽道的入口看,那些成功的SaaS企業容易給人一種錯覺:似乎是做了一個神奇的SaaS產品,然后就火遍全球。其實從出口看,它們都是先在某個細分領域實現了規模化,然后向鄰近的其它領域實現規模化擴展。
也就是說,從上至下的規模化,絕大多數情況下是不成立的。為了讓這個不能自洽的邏輯能自圓其說,所以就在ToB領域,也搞出了一個政治正確、但毫無意義的PMF。
實際上,無論是技術誤區,還是賽道誤區,本質上都是一個問題:不能規模化地落地。
說到SaaS的規模化落地問題,就不能不搞清楚國內外的客戶差異。
從海外SaaS客戶規模分布情況看,頭部SaaS企業的大客戶數量,最高可占比約25%~30%。大客戶業務主要SaaS化的軟件替代,因為大客戶只有兩個選項:SaaS or軟件。
而SMB的選項也是兩個:不買or SaaS。由于IT素養關系,海外SMB對于工具類SaaS有習慣性需求,付費意愿也不是問題,所以選擇不買的比重相對較低。
國內情況呢,SMB的IT素養不高,習慣也沒養成。工具類的SaaS,大多在愛好者的圈子里有市場,整體付費意愿不高。
大企業IT系統建設都還沒有完成,不存在SaaS替換問題。SaaS進入大企業還只是標桿意義,想從大企業實現規模化,幾乎沒有可能。
所以結論是:國內SaaS的規模化,只能從SMB開始。
但目前的情況是,無論是復制的賽道,還是SaaS工具,都很難滲透進去,更別說規模化了。
其實這還是落入了自上而下規模化的誤區。而VC在其中所起的作用,是以技術和賽道角度投出的SaaS企業,大多是這種類型。
實際上,SaaS在SMB的規模化,一定是自下而上的。事實上,我們也看到很多發源于細分領域的+SaaS業務,領域內的規模化趨勢非常明顯。
必須看到的是,國內SMB企服市場太大了,可細分的服務領域也遠比海外賽道多得多。哪個領域跑出幾個IPO,也難說。但因為這些細分市場過于利基,所以就很難入VC的法眼。
至于通用工具類SaaS,也并非是無路可走。找到一個強需求的細分領域,也可以實現細分規模化。
總之,中國式SaaS,需要什么樣的投資模式,的確需要供求雙方的重新選擇。
資本的離場,也可能是一件好事。因為沒錢可燒的創業公司,就必須想辦法獨立生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