国产精一区二区_午夜视频99_免费白白视频_中文字幕一区免费

羅翔與余華的神仙對話,治好了我的精神內耗

晏濤
+ 關注
2022-11-18 10:55
1747次閱讀

羅翔與余華的神仙對話,治好了我的精神內耗

4670 字 | 7 分鐘閱讀
來源:中國企業家雜志(ID:iceo-com-cn)

當你處在精神內耗時,你會怎么度過?
知名作家余華給出的答案是,“精神內耗就像作家寫作的過程,也可能是一種積極的情緒,在某種程度上是在尋找一種出口,尋找自己人生的出口。如果人不內耗,那他連尋找出口的動力都沒有了。我寫作40年,就是無數次內耗構成的,大家不要擔心。”
羅翔的答案是,“人生存在,就一定會有損耗的存在。但問題在于,內耗得在一個合理的區間內。很多時候我們不要停留在想,而是一定要去做。只想的話,CPU占的能量會特別大,但是去做就會讓自己慢慢變平靜。”
不過,在羅翔看來,面對精神內耗,更大的智慧是我們如何去選擇。正如尼布爾所說,“對于不能改變的,請給我力量,讓我去接受;對于可以改變的,請給我勇氣讓我能改變。”
因此,“對于精神內耗,如果是一些根本無法改變的,你跟它耗,也耗不過;但有些是可以改變的,那我們為什么不跟它耗一下呢,誰怕誰呀?”羅翔補充。
前不久,借余華的長篇小說《兄弟》獲得2022年俄羅斯“亞斯納亞·波利亞納文學獎”最佳外語作品獎的契機 (注:該獎項由托爾斯泰莊園博物館設立于2003年,以列夫·托爾斯泰出生、居住了一生的莊園命名) ,B站讀書區UP主黃鴨兄與羅翔、余華展開了一場對談。
羅翔與余華的神仙對話,治好了我的精神內耗
(來源:“羅翔說刑法”賬號視頻截圖)
余華和羅翔的這場對話,被網友譽為神仙對話,他們分別針對人性、幽默、荒誕、精神內耗、時代狂熱、愛等話題進行了討論,他們的回答縱觀古今,橫跨中外,但往往卻又殊途同歸,讓人受益無窮。在B站有超472萬人觀看,網友紛紛表示,看完之后治好了自己的精神內耗,甚至有人表示根本不舍得開倍速播放。
01
幽默,是為了讓人思考背后的沉重
余華與羅翔的表達都是具有幽默性的。
“亞斯納亞·波利亞納文學獎”給余華的頒獎詞指出,“他非常藝術性地結合了喜劇和悲劇”。
因為在過往采訪素材中的精彩表現,網友將余華稱之為“把快樂留給自己,把悲傷留給讀者”的作家,大眾依然記得他的名言,“寫到這段我就高興了,讀者這不得哭死”。
而羅翔則是因為“法外狂徒張三”走紅網絡,其真實身份是中國政法大學刑事司法學院教授。羅翔的法考課同樣是幽默的,他曾說:“上課的時候講段子,不是為了幽默而幽默,而是為了讓人思考它背后的沉重”。
此次對談中,關于幽默與沉重的關系,余華和羅翔分別發表了自己的觀點。
羅翔: 幽默有兩種不同的表現:一種是為了幽默而幽默,通過幽默來跟荒誕的世界和解;另一種是為了超越荒誕,對抗荒誕,是我們通過幽默來體會它背后的一些不合理,以及我們希望奔向的那種合理性。
我記得 (哲學家) 克爾凱郭爾講過很多非常非常幽默的段子,其中有一個關于小丑的:有一天劇場著火了,一個小丑就趕快上臺跟大家說:“著火了!著火了!”下面的人都說:“哇,怎么演得那么好,太逼真了,太逼真了。”
小丑眼淚都出來了,下面還在不停地鼓掌,最后大火把這些人全燒死了。
這個故事想要提醒我們的是,當我們對一些幽默的理解僅僅只有笑聲的時候,那我們可能就會像這個故事中的觀眾一樣,不知道背后一些重要的警示。
余華: 羅翔說到的這個小丑和觀眾的故事非常好。讓我想起了自己很多年前寫這本書 (《兄弟》) 時候的狀態,就是心里有一個很清晰的點:我是一個病人。
其實我們都在這個劇場里,這個劇場就是我們身處的社會。如果這個社會發生了什么,我們都有一份,很多人只看到臺上人的那一份很精彩,卻沒意識到自己也置身于其中。
這個社會中美好的東西我們有屬于自己的一份,這個社會中丑陋的東西我們也有一份,我寫下社會中的弊病,其實我身上都有。即使我沒做過,甚至沒有這樣的想法。
生活中永遠會有這樣一群人,他們總認為,這個社會的種種問題是你們造成的,不是我,而我是來監督你們,這就好像是后面的海浪在批評前面的海浪把村莊給淹了,就是這樣的關系。

02

荒誕,
往往是因為突破了我們認知范圍
不管在余華的小說中,還是在羅翔的法律案例中,總是充滿了頗具荒誕感的人物角色和事件,因而,他們對現實中的荒誕感也有不同的理解。
余華: 現實任何時候都有荒誕的一面,生活很多時候是用荒誕的形式表現出來的。荒誕就是忽然一下突破了我們的認知范圍,這樣的事情在我們社會中比比皆是,當我們的認知范圍逐漸擴大就會覺得也沒什么。
作家最重要的兩個品質,我認為一是幽默感,二是同情和憐憫之心。幽默感對于一部文學作品來說,體現了這個作家如何和世界打交道。我的寫作還是與人為善的,雖然我可能寫的那個環境很糟糕,但就好比你在暗夜里行路需要一束光,沒有那束光,寫作就沒法往前走,我一直在尋找這種美好的東西。
羅翔: 荒誕是這個社會的存在方式,只是它折射著人類對美好的期待。卡夫卡的《審判》和加繆的《局外人》,都是在描述人類司法制度是可能出現錯判的。一旦錯判就會覺得很荒謬,但是我們又必須接受,人類的有限性就會導致人類的荒誕性。
難道我們就接受這一切嗎?不是的,我們希望通過自己的專業,減少這種荒誕性,我們不是跟荒誕握手言和,我們承認荒誕,也不是徹底制造一個不荒誕的社會,那是不可能的,當你想徹底制造一個不荒誕的社會,那一定是最荒誕的結果。
我們要在其中保持一個合乎中道,一方面我們接受人類是有限的,另一方面,我們又向往一個更美好的,在兩者中尋找一個平衡,這個世界不應該這么荒誕。

03

時代第一批騎摩托車的人,
駕馭不了速度
余華和羅翔成長于不同的年代,但他們都曾經歷過一些密集出現荒誕和沖突的年代。關于時代出現的新速度、新欲望,人們也表現出不同的駕馭能力。
余華: 我印象里90年代就是摩托車的聲音,此起彼伏。
我說一個事情,當然這沒有準確的數據,就是中國第一批買摩托車的人沒有一個活下來的。為什么?因為他們駕馭不了速度,太快了,所以不是撞在電線桿上,就是撞在樹上,還有一些撞在了墻上。
90年代就是這樣,我們從一群習慣了自行車速度的人變成要去適應摩托車的速度,這個過程中一些人就走了。然后你會發現又過了沒多久,街上跑起汽車來了。至于那時的感受,就是覺得變化太快了,用日新月異來形容一點不為過。
比如像我們這樣,三個人今天還在晃來晃去,大家從口袋里湊出一塊多兩塊錢準備去吃頓飯,好點的飯錢不夠,最多能吃飽,于是就商量來商量去。到一個月之后,其中一個人突然就開著轎車來了,你就會很驚訝,一個月沒見差距怎么這么大。
童年是我所有寫作的基礎,就是有一個地方,那里發生了什么,你要心里有底。
羅翔: 余華老師這個例子舉得特別好。
時代變遷太快,每天都眼花繚亂,但問題是有時候人對自己的欲望是缺乏駕馭能力的。這種情況下,欲望的滿足讓你感到的不是幸福,可能是一種摧毀。
04
對命運要保持足夠的敬畏
時代變遷中的“無常”,但命運好像就是這樣,它不可知,它會戲弄你,甚至讓你變成自己的敵人。余華和羅翔也分別表達了各自對命運的看法。
余華: 用中國人的話說叫命中注定,古希臘人也有類似的表達,對命運的看法總是比我們更準確。
羅翔: 中國的一些俗語其實很深刻地表達了一種觀點:人對命運要保持足夠的敬畏。
有心插柳柳不成,無心插柳柳成蔭。但在某種意義上,人又不能夠太過于“宿命”,因為宿命會讓人放棄、讓人懶惰。
羅翔與余華的神仙對話,治好了我的精神內耗
(來源:“羅翔說刑法”賬號視頻截圖)
我經常引用愛比克泰德說的一句話——“我們登上并非我們所選擇的舞臺,演繹并非我們選擇的劇本”。既然很多東西不是你能夠選的,那么,當這只看不見的手賦予你一個劇本時,你就要把它演好,因為你也不知道明天會怎樣。
很多人總是活在對過去的悔恨中,也活在對明天和未來的憂慮和不可知中,但是唯一沒有做好的,就是負責任地過好今天。
別人說蝴蝶翅膀的振動,會改變整個亞馬遜的氣候,甚至會改變整個世界的氣候。很多人總是懷揣著改變世界的夢想,但其實人最需要的是改變自己,影響你自己才能夠影響你周邊的人。
如果無法改變你自己,你憑什么改變別人。
人這一生說白了,用柏拉圖的比喻來說不就是在走出洞穴。我們所看待的一切狂熱,一切潮流,也許都不過是洞壁的那些倒影,并不是事物的本象。
所以我們希望能夠有一種力量,讓我們有一個調轉,看到火光,進而這種力量能夠帶著我們走出洞穴。
在這個意義上,人要讀萬卷書,行千里路。讀書,是為了走出時代性的偏見;行路,是為了走出地域性的偏見,能夠讓我們包容看待世界,接受自己的有限性。不要渾渾噩噩,隨波逐流,只有死去的東西才會隨波逐流。
余華: 雖然劇情不是我們自己決定的,但臺詞是我們自己說的。我們在什么場合說什么話,命運到了某個關口說什么話,這些都取決于我們自己。
所以我覺得一個人想和時代,想和命運保持好關系的話,他所能做的,就是把自己的臺詞說好。而且我認為,臺詞有時候會改變劇情。

05

精神內耗,
也許是我們在尋找人生的出口
問起有沒有經歷過精神內耗的時候,余華和羅翔也爽快地給出了回答。
余華: 當然有,這個精神內耗其實很像作家寫作的過程。
因為寫作就像在尋找出口,在沒有找到出口的時候,你會遲疑不決,應該這樣寫還是那樣寫,一會兒覺得這樣寫好,一會兒又覺得這樣寫不好。
當一旦找到那個出口,一切糾結都沒有了,精神內耗也結束了。
所以我覺得精神內耗它一方面可能是消極的,好像人一直在跟自己過不去,但其實它也是一種積極的情緒,為什么?如果人不內耗,或者說什么都不耗,那連尋找出口的動力都沒有了。
精神內耗,在某種程度上是在尋找一種出口,尋找自己人生的出口。
我自己寫作了40年,可以說內耗了40年,并且這40年的內耗不是一次,是由無數次構成的。所以,不要太擔心,會走出來的。
羅翔: 很常見了。什么叫內耗?內耗就是內部損耗,這不正好是熱力學第二定律嘛,屬于物理學的基本定律,意思是能量是從有能量到無能量的。
只有什么情況下人才徹底不內耗了?生命歸零了。
所以只要人生存在,就一定會有損耗的存在。但問題就是在于,這個內耗它得在一個合理的區間內。
大家可能都聽過尼布爾所說的一段話:“請賜予我平靜,去接受我無法改變的;請給予我勇氣,去改變我能改變的;請賜予我智慧,分辨這兩者的區別。”
生活中有些事情是現階段根本無法改變的,你跟它耗不起。但是如果有些事情是我們可以去改變的,那我們為什么不跟它耗一下呢,誰怕誰呢,對吧?
但要知道,在耗與不耗的選擇之上,更重要的是擁有智慧去區分哪些可耗,哪些不可耗,哪些可以再堅持一下,哪些應該及時止損。我們閱讀、學習、增長閱歷,終究還是為了能夠獲得一丁點的智慧。
如此一來,內耗就是讓你在危險中碰到一種機遇,當然可以用積極的眼光去看待。
因為人生就是這樣,躺平有時,積極有時,休息有時,工作有時。

06

愛,是因為我們不完美
羅翔和余華的表達總是充滿對人性的善意,而與善很近的就是愛,這也是包括余華在內很多作家在探討的話題,余華和羅翔也給出了回答。
羅翔: 首先,愛一定是先天的,我們為什么總是渴望愛與被愛,因為我們缺乏,是孤獨的。當你渴望別人去愛,你就承認先天是不滿足的、有缺陷的,所以你希望別人愛你。
同時,愛一定得有后天的學習,人最大的問題就是不知道怎么去愛,總是會給自己和他人造成傷害。因為人是如此自戀,你所有的愛可能只是自戀的投射。而狂熱的投射到最后,越是愛,越是傷害。愛是需要后天學習的,就是承認我們的有限性。
愛是因為我們不完美,愛也是因為我們希望變得完美。愛是彼此犧牲,彼此成全,彼此成就,并彼此走向更深更遠的滿足。
愛一旦開始變成占有,就變成長達一生的互相折磨。
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“晏濤三壽”(ID:yantao-219),36氪經授權發布。
資深作者晏濤
0
相關文章
最新文章
查看更多
關注 36氪企服點評 公眾號
打開微信掃一掃
為您推送企服點評最新內容
消息通知
咨詢入駐
商務合作