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于AI大模型如何加速無人駕駛發展的分析
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不斷發展,AI大模型對于無人駕駛行業的加速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。本文將從AI大模型角度探討它是如何加速無人駕駛發展的。
“無人駕駛”看上去很美,但一直很難落地。
今天,我為大家推薦一篇由【華泰證券】出品的報告《AI大模型如何加速無人駕駛發展》,報告共46頁,從數據、算法、智能駕駛產業鏈三方面回答為什么“無人駕駛”很難實現大規模商用落地。
“無人駕駛”是最早被提出的人工智能應用場景之一,谷歌,蘋果,特斯拉,百度等海內外科技巨頭從 2016 開始就積極布局,但直到現在一直還很難實現大規模商用落地。
原因有三:
-
多維度數據的獲取和標注成本高;
-
對小概率事件的決策準確度和人類還存在較大差距;
-
事故時法律權責歸屬不明確,是制約其發展的一部分問題。
我們認為,以 ChatGPT 和 SAM為代表的大模型的出現,將要改變智能駕駛在內所有行業的工作范式,我們從數據,算法,算力等角度初步探討其中一些發展機會。
一、數據:大模型提升數據采集、數據標注的效率
海量的數據是智能駕駛/無人駕駛的基礎。
通過這幾年發展,現在一臺 L2+級別智能電動車通常能夠采集多 10+顆攝像頭,1-2 顆激光雷達,3-5 顆毫米波雷達的多維度數據,數據經過標注之后,用于訓練模型。
大模型的出現,首先能夠:
1)構建虛擬場景人工生成數據,補充現實中難以獲得/數據量不足的情形。
特斯拉 FSD 的虛擬仿真,英偉達的 Omniverse 都是其中的代表。
2)數據標注是非常費時費人的工作,以 Meta 的 SAM 為代表的圖像分割大模型的出現可大幅降低數據標注的成本。
二、算法:大模型提升感知準確度,影子模型學習人類駕駛習慣
智能駕駛算法主要包括:
-
感知:識別道路和道路上物體;
-
預測:預測周圍車輛和行人的行為;
-
決策:控制車輛速度方向等行動。
- 特斯拉、新勢力等主要企業從幾年前開始采用基于 Transformer 的大模型等新技術,提高道路、物體的識別精準度;
- 學習人類的駕駛習慣(影子模式);
- 縮短決策所需要的時間,從而訓練模型更加“擬人”。
三、智能駕駛產業鏈:國產替代趨勢顯著
受益于智能駕駛本土化的客觀需求、產業鏈各環節國內供應商產品性能的提升與下游自主品牌的崛起,零部件國產替代趨勢顯著。
1)芯片:國內玩家地平線、黑芝麻等與海外大廠的差距逐漸縮小,本土化服務能力更強。
2)域控制器及解決方案:國內玩家德賽西威、經緯恒潤、縱目科技、知行
科技等均已規模化上車,技術成熟度不斷提升。
3)激光雷達:國產供應商禾賽、圖達通、速騰等在量產節奏更快。
4)4D 毫米波:國內玩家有行易道、森思泰克等雷達廠商以及加特蘭(MMIC 芯片)等芯片公司。
5)高速連接器:羅森伯格技術積淀深厚,電連技術、瑞可達等加速追趕。
綜上所述,通過AI大模型的應用,無人駕駛行業的發展趨勢將得到進一步的促進,智能駕駛的安全性和穩定性也會得到提高。同時,AI大模型技術在未來的發展中仍會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,成為推動無人駕駛技術發展的重要推手。
了解行業趨勢
就上烽火研報