未來5年,哪些工作最抗風險?
前幾天有個新聞被推上熱搜。
一位29歲女生,入職公司三年只漲過一次月薪200元,她覺得這份工作看不見希望,也得不到認可,于是選擇了怒而裸辭。
這事極端,但不少見。數據顯示,有95%的職場人都對新職位感興趣,但是只有22%的人做出行動,還有75%的人在觀望。25-30歲的雇員在一份工作的平均年齡是1-2年。
樹挪死,人挪活。裸辭未必是好策略,但職業轉換,是一個今年不想,可能明年你也會想的事——不一定要轉換行業、企業,也可以思考下轉換部門、職位。
事實上,每個人都能通過在公司內外轉換工作,尋找更高的職業價值。
那么,該如何讓自己越來越值錢?越來越抗風險呢?
開局5年,職業選擇的核心原則是:不要賺錢,要提高賺錢實力。
賺錢很好理解啊,看工資就好。
賺錢實力該怎么評估呢?
我們先說說,一份職業有哪些收益:
職業收益= 薪酬 + 發展 + 能量
薪酬:你能獲得的現在和未來的收益:薪酬福利、期權、股票……
發展:讓你綜合實力提升的東西,包括:專業提升(包括學歷與證書、也包括專業能力提升)、職級上升、項目經驗、人脈儲備、進入新行業。
能量:讓你持續能工作的收益,精力狀態、心情狀況、同事氛圍、家庭關系、社會地位。
下面展開一一解釋:
1. 薪酬的收益自不用說,大家看最多的就是這個。
2. 發展的收益會被看到,但常被低估。
如果你問一個人:專業提升要不要?職業發展要不要?行業紅利要不要?人脈儲備要不要?
大部分人都說要要要。
但如果問他:
要你額外承擔一點工作,工資照舊;希望你做點銷售管理工作,可能你就沒法全力做銷售了;管理不會不用擔心,我來帶你。你做不做?
或者,手頭這個項目,你把這個項目交給別人,我們一起做個新項目,有興趣沒有?這件事可能不是我們的責任,但既然客戶有這個需求,我們就多給他做一些……
很多人就會猶豫了。
其實以上這些,都是“職業發展”這個收益出現的時候的征兆,只是大部分人不能識別罷了。
正如葉公很喜歡龍,但是當真龍出現,他就慫了。
3. 最后一個收益,是最隱秘,卻也最要命的——能量。
職業也需要能量嗎?
當然需要,每天推動你上班的不是夢想,也應該是好心情,或者至少不是上班如上墳吧。
試著描繪一個充滿能量的工作吧!
每天開始的工作,是一場有趣的沖刺,下班只是這個游戲的中場休息,你能持續從做事的過程本身獲得快樂。
同事的氛圍活潑、沒有嫌隙,雖有PK,只為工作。高能量的工作,會給你充足的休息時間,讓你能夠充滿電再開始。
最后, 好的職業會讓你兼顧自己的人生任務— —談戀愛、結婚、生娃、關照家庭……
反過來,就是一個耗能的工作:
上班如上墳、下班如放風、同事像仇人、領導如大爺、從來睡不醒、永遠歇不夠。 你幾乎沒有什么時間去完成工作以外的生活,交友、戀愛、減肥。
等到幾年后,路邊攤看到的甘蔗榨汁機——黝黑豐滿的甘蔗丟進去,輸出來的是干巴巴的絮狀的渣子,汁水已經被抽走了。
不是我危言聳聽——近年來中國每年猝死的人群有60萬,其中有43%,也就是24萬在40歲以下。這些年富力強的職場人士背后,都有一份耗盡人身心能量的工作。
縱觀薪酬、發展和能量,不難看出三者的關系:
薪酬是個人價值的變現,發展是對未來價值的投資,而能量是保障,是持續輸出價值的保證。
而糟糕的職業選擇,往往是直接沖著薪酬去的。
有個做設計的來訪者,前一份工作月薪10k,下家給14K。
于是馬上跳槽,半年后痛苦不堪——新公司人手緊張工作瘋狂,常常加班到下半夜。雖然加班費不少,但錢并不是她這階段的重點。
設計是個體力活,她原來給自己安排的是周末讀個在職碩士提升下水平轉產品經理,順便談談戀愛,現在全無可能。
最好的兩年年華和一個在職碩士學習機會,值多少錢?不知道。
反正她以每年不到5萬元的價格,賣掉了。
好的職業收益是個投資-收益組合,而非單項。但人的時間精力是有限的,不可能什么都想要。
開局5年,什么是好的職業選擇策略呢?
我的建議是:發展為主,保證生存,保護能量。
拿在北京工作的小強為例。
他在一個小互聯網公司做運營工作,月薪15K。仔細算一下,他每個月的生活和生存消費是8k。其他的7K,他花在了學習、交友和鍛煉上。
雖然貴些,但他會報線下而非線上的培訓,因為他看重的,不僅僅是知識,還有課程上遇到的人。
隨著學得越來越多,工作內,他開始主動接受一些串聯任務——從一開始的一個產品的運營,逐漸向前參與了整個市場部的策劃,到慢慢承接一些整體的公司大項目。
工資也逐漸提升到了22k。他把這些經驗輸出到同學圈子了,也引來了更多的關注。
自此,發展的投資和現金收益,形成了正循環閉環。
他還有個“副業”,他一直在幫著大佬們運營北京的運營圈子,在這里,他主動承擔起一些義務的服務工作,這個副業雖然沒有讓他賺到錢,但是他的眼界、人脈都在徐徐打開。
每年他還會花4k左右在健身上,周末他會拉動運營圈子的人一起跑步、鍛煉。讓身邊的人脈流動起來。
發展和能量,其實也能一起閉環起來,玩著就把朋友給交了。
這樣一個人,2年內遇到新機會,被賦予更大責任,進入更好的公司、項目的概率是多少?
非常高。只要他自己不出昏招,持續用這個:發展-生存-能量的策略。 30歲以前每月3-5w,完全有可能。
相比那些,只盯著更高的薪酬,很快在職場里耗完自己的發展、能量的人相比,他的成長速度快得太多了。
那什么時候做職業轉換呢?
好組織 和好行業 ,都是你職業發展的直通電梯——他們提供職業發展的吸引力。
一種是你的發展速度跑贏了現有職位,有機會進入更大的空間和更好的團隊。組織內就叫升職,組織外叫跳槽。
一種則是看到更好的行業趨勢,而原組織船大難掉頭。
比如,2015是在線教育元年,傳統教育機構的老師從機構出來進入在線的機構或平臺,他們并不一定認為原東家不好,他們賭的是在線這個趨勢。
職業如投資——如果遇到真正好的發展機會,減薪進入都值得。
就如臉書COO桑德伯格說的,“如果你得到了坐上火箭的機會,別管是什么位置,上去就行。”
另一種情況是,因為各種原因,當前的職位遇到了天花板,或者更糟糕,變成個寡婦職位,實在溝通無果。跳槽也是個好選擇。
當年唐駿任中國區總裁,而微軟的大中華區總裁上任,拿走了他的財權、人事權,但是還要他繼續拿業績。
這種權責利不對等的職位,誰干誰死,彼得 · 德魯克命名為“寡婦職位”。
總之,職業轉換的最佳原則是:要追不要逃。
如何確保自己在追而不是在逃?
你可以用下面4個問題給自己做個決策的自檢:
1. 新工作是否能帶來最想要的價值?
算算自己的生存成本:
問問自己,
?我此刻的薪酬、發展、能量,各自是多少分?
?我又需要怎么樣調優自己的職業收益?
?當下我最需要提升的,是什么?
2. 為此我失去的是我能承受的嗎?
如果讓你選擇,下一頓吃什么?你也許會說:“火鍋!”。連續吃一個月火鍋,你可能就求饒:“讓我吃頓米飯吧”。
我們會低估日常的需求,而高估新鮮的刺激性滿足。我把這個稱為“火鍋效應”。
職業回報也是一樣——有必不可少的米飯,也有錦上添花的火鍋。
前者擁有的時候也許不會太興奮,但是一旦失去未必承受得起——比如安全穩定、薪酬福利、生活平衡等。
后者則是一些興奮劑——偶爾拿到會覺得很爽,天天吃你未必真的需求——比如社會地位、智力、刺激、多樣和新鮮。
具體因人而異。
K先生在央企工作5年,戶口房子都有,覺得工作沒意思,要追隨我心,激動之下跳入民企準備大干一場。入職后才發現脫離了職位自己說話沒人聽,福利沒人報,連中午食堂都沒,自己其實并不真正適應快速變化的市場……
回頭看看,回不去了。
3. 新工作中最惡心的部分我看到了嗎?
當沒有進入新工作的時候,一切都想象的過于美好——等真正進入才發現,其實自己不一定能承受新工作最糟糕的一面。
身在公益機構服務幾年,時常能看到這種狀況——大家都覺得公益機構“有意義、有價值,能助人自己也成長”的一面。
等到真正進入“工資低、缺乏上升空間、缺乏系統學習渠道、公益環境不好……”的一面暴露出來。
瑪麗蓮夢露說:“如果你不能接受我最糟糕的一面,你也就不配擁有我最好的一面。”
所以,你真的知道新工作最糟糕的一面是什么嗎?你hold得住嗎?
4. 現在的工作是否已真的沒有價值?
當我們工作遇到不適、過不去的坎,我們時常會想:“這里不適合我,肯定有更適合我的職位。”
我管這個叫做“不知如何改進,于是換個環境”病。
你不是不適合,而是不適應;崗位不是沒價值,只是你不勝任。
做個橫向的對比有利于你看清這一切。
• 我是否勝任這份工作,完全得心應手? 這份工作中我是否已經學不到任何新的東西?
• 我真的了解這家公司的發展機會嗎?那些優秀同事發展路徑如何?
• 那些承擔更核心工作或位置更高的同事是如何做到的?
• 當我離開時,在這里的經歷和人脈會是我的資源嗎?
完整梳理這些問題,至少需 要1周到1個月。 所以提前一個月開始思考和回答這些問題。
祝你成為一個越來越值錢的人兒!
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“古典古少俠”(ID:gudian515),作者:古典古少俠,36氪經授權發布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