寫給產品經理:請時刻保持「懷疑」的態度
保持合理“懷疑”,是產品經理在工作中所應具備的態度,這一態度可以讓產品經理更迅速地發現業務疏漏,及時解決未知問題,為工作賦能。同時,這一態度需要貫徹于產品經理工作的各個層面。具體應如何保持“懷疑”?不妨讀一讀作者的看法。
很多小伙伴都看過下面這張圖,“不要相信任何人”是產品經理的生存法則:
我想使用項目中真實發生的案例談談我個人的看法——請時刻保持“懷疑”態度。
對業務提的需求保持“懷疑”態度,時刻提醒我們再問得多一點,再溝通得深一點。
以下是為我與業務的溝通過程:
業務:產品管理中的“單價”可不可以獨立修改,并且放在單獨的列表展示,不和基礎信息修改放在一起?
我:我們現在已經做了信息修改的功能,其中包含了“單價”的修改,需要你描述一下這個需求詳細的場景和單獨修改的作用。
業務:我覺得在一起修改比較麻煩,我想單獨修改。
我:如果再做一個單獨修改的,會導致功能重復,頁面功能過多使用起來并不一定很方便哦,而且我們現在技術資源不足,有很多需求在排期,暫時不考慮這種優化功能。
業務:我們小組主要負責價格的優化,如果你不幫我們做這個東西,我怎么去計算價格變化?
我:如果你需要價格的變化,我們可以考慮做一個統計報表,更好地監控和分析價格的變化。
業務:那好吧,可以按照你們的要求去做。
我們本次溝通,最終的方案是做統計報表,監控價格的變化。
不過我心里依舊保持一個“懷疑”的觀點:業務方并不一定只是為了看價格的變化,也有可能價格的變化對他們的績效產生影響,他們拿到價格變化的數據是為了統計績效。
如果我們可以進一步通過系統直接計算出組內各個同事的績效,業務方的使用會更加便捷。
需求是隱形的,用戶往往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,受于自身的認知的局限性,用戶提出的方案往往是他所看過的某種方法。
一切真正的需求來源于溝通,我們必須要不斷深究,找到核心問題,并提供解決方案。
對技術的方案保持“懷疑”態度,不代表對技術的水平不信任,只是提醒我們要時刻準備處理未知的風險。
下面是我負責的某個系統發生的問題:
需求:計算過去30天銷量的趨勢值,過去30天可能銷量波動較大,故需要判斷使用不同計算公式。
設計方案的計算邏輯:判斷過去30天內銷量>0的值的個數:
①若個數>15,則計算公式使用中位數;
②若個數<=15,則計算公式使用平均數。
技術實現的計算邏輯:判斷過去30天內銷量=0的值的個數:
①若個數<=15,則計算公式使用中位數;
②若個數>15,則計算公式使用平均數。
技術為了判斷方便,把判斷的方式轉換了一下。
大部分情況下,這兩種方式計算的結果絕對是一致的,測試同學模擬數據進行驗證,結果是一致的,需求驗收上線了。
上線后,我們用大量真實的數據跑了兩天,我在排查數據時,發現大部分數據都是正常的,有個別數據是異常的,經過我大量的驗算,發現了實現的方式與原來設計的有點不一致。
在我們實際的業務中,有些產品剛剛上架,只賣了幾天,所以并不是所有產品都有過去30天銷量的,按照原有邏輯,銷量較少的應該使用“平均數”計算,但是按照技術的邏輯,使用的是“中位數”。
我看過一個很有意思的比喻,說程序的代碼就像“城中村的電線”——雖然看起來雜亂無章,但是能保證每家每戶都有電,使用起來沒有任何問題;但如果有一天有人動了一條電線,整個城中村電路就癱瘓了(沒有嘲笑的意思,程序員小哥哥勿怪)。
所以說系統上線,正常運行,不代表我們產品工作已經完成,仍然需要一直跟進。
負責產品的全生命周期管理,對于任何的小問題都要有所警醒,復查是否是系統設計方面有所漏洞。
對系統數據保持“懷疑”態度,是指我們不能單純只看數據,要結合數據背景,進行合理的分析。系統的數據是最客觀的,經過合理的分析,可以輔助我們做很多改善。
以下報表是我模擬的一份電商公司的數據(僅供參考):
圖一
看圖一,如果僅僅來看這份數據和趨勢圖,我們得到的第一個結論可能是,公司退款率在不斷下降,客服部門做了很多的努力。
圖二
再看圖二,我們拿到了銷售額和退款額,發現1、2月份銷售額不高,但是退款額很高,10月份開始銷售額開始上升,這個時候我們已經對圖一的退款率變化產生了“懷疑”態度。
圖三
圖三,我將退款率的計算公式換了一種算法,【退款率=當月的退款額/上一個月的銷售額】,整體的退款率就趨于了穩定。
在電商行業的同學大概知道:上半年是淡季,下半年是旺季,跨境電商的配送周期較長,訂單的退款經常會發生跨月的情況。例如12月的訂單,退款集中在1、2月,但是1、2月的銷量沒有12月份高,所以就出現了圖一中的1、2月退款率過高的情況。
我描述的這種算法并不是最合理的算法,只是一個取巧的方式,具體的算法我們還要結合行業的背景進行優化。
脫離了實際業務的數據分析沒有任何意義,我們在看任何數據的時候都要附帶背景,在得出看似合理的結論之后,仍然要對數據保持“懷疑”態度。
對領導的安排保持“懷疑”態度,是讓我們有“向上管理”的思維,對于領導的吩咐,要洞察背后的含義,若領導安排的工作難以開展,也要及時反饋,與領導達成一致意見。
有這么一個場景給大家舉例:
領導:我剛剛開完公司的會議,上面溝通了一個事情,你去把A需求做了。
我:領導,這個A需求是主要解決什么問題呢?
領導:這個是為了解決XXX的問題。
我:領導,您還記得一個月前我們有個需求B嗎?當時評審B需求時,B的優先級不高,我們排到了下個月的版本中,我剛才聽您的描述,如果要做這個A需求,需要有B作為基礎支撐,才能實現A的方案,您看我是不是要把B的優先級提上來,B需求配合A需求去做?
領導:哦,之前我沒注意到這個細節,我先考慮一下時間和資源安排,稍后做出決定我通知你。
我:好的,收到。
在“領導”這一角色,由于觀察問題的高度不一樣,往往會忽略到一些細節點;我們作為方案的執行者,是需要將方案進行落地的,如果經過合理的分析,發現方案上面的漏洞,需求及時反饋問題,并提供可處理的方案,由領導拍板決定如何進行下面的工作。
每個人都會有犯錯的時候,我們自身也不例外,做項目復盤就是為了檢查歷史項目中的不足,并要求自己在接下來的項目中改進。
有一個名詞叫“專家盲點”,大概的意思就是一個精通某領域的專家,正因為他太精通,以至于他忘記了當他不是專家時所遇到的困難。
當我們去做一個熟悉的工作時,很多時候肢體的動作繞過了大腦的思考,使用的是肌肉記憶。
如果帶過很多項目,在業務提出需求時,我們很迅速地能判斷業務提的需求是否可以實現,從而在短時間內給出答案,這個時候我們很可能會陷入“專家盲點”。
我們需要分析需求的背景,切換不同的視角,來重新審視這個需求的合理性和技術可行性,把每一次需求都當做一個全新的需求來對待。
對自我保持“懷疑”態度,謹防可能發生的風險,并做好隨時調整方案的準備。
對業務提的需求保持“懷疑”態度,加深溝通,輸出合理方案。
對技術的方案保持“懷疑”態度,持續跟進,時刻處理未知問題。
對系統數據保持“懷疑”態度,結合背景,讓數據為工作賦能。
對領導的安排保持“懷疑”態度,向上管理,與領導達成一致意見。
對自我保持“懷疑”態度,切換視角,及時調整方案。
保持“懷疑”態度,保持敬畏之心。
望與君共勉,歡迎評論騷擾~
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 “人人都是產品經理”(ID:woshipm),作者:elvin,36氪經授權發布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