国产精一区二区_午夜视频99_免费白白视频_中文字幕一区免费

阻礙行動的根源是什么?

王智遠
+ 關注
2023-06-07 09:40
857次閱讀
行動力,是思想的映射。

身邊有些朋友,經常這樣:

想很多事情,一直拖著不動手。你問他,為什么不行動?他告訴你“還沒準備好,萬一行動后,搞砸怎么辦”?

要么,他也去行動,可總三分熱度,等幾天再問他“那件事咋樣了”?他卻告訴你,不行,好多人都在做,市場沒機會了,就放棄了。

為什么會這樣?

不是他們不愿意行動,是思維方式帶來了“行動阻力”。

心理學中,這是一種“防御性思維”(Prevention Goals),盡管計劃是你設定的,但是,為履行某些責任,避免錯誤,就會因為害怕而停滯不前,要么,盡可能讓自己避免失敗。

此類案例比比皆是。

比如,你對晉升有強烈欲望,每當有機會晉升時,總質疑自己的能力;你是一個喜歡畫畫的人,但很少向別人展示你的作品。

甚至,你有一個非常不錯的idea,每當有機會與潛在投資者分享想法時,你總是擔心項目想法不成熟。等等。

深刻了解自己的思維方式,是調整行動最重要的一步。那么,這種思維,是怎么形成的呢?

大多數人的思維模式,童年時期已經形成。尤其是父母的行為和態度,往往對我們產生深遠影響。

例如:

有些父母采取防御性的育兒方式。記得,我小時候,每次犯錯,他們就會對我進行懲罰,只有行為端正,懲罰才會停止。

那時,我領悟到一個道理——“不哭不鬧,只要按照父母規則行事,生活就能安穩,無需面對麻煩”。

長大后我發現,當你試圖做一件新事情,父母會用所謂的“經驗之談”來阻止你,告訴你不能這樣做,這樣做會失敗。實際上,他們也沒有嘗試過,只是看到別人行動后,沒有得到滿意結果,然而,他們的一句話可能對你的決策產生巨大影響。

因此,我形成了一種避免損失的方式,就是預防不良后果的發生。隨著時間推移,現在我處理事務,依然會習慣性地從“安全”的角度審視世界。

不知道你有沒有過,上述情況?

除了這些以外,內向的人可能更偏向于防御性思維,但這并非必然。

我發現團隊中,特別是設計、運營崗,一些個性內向、個頭矮小、喜歡保持安靜的女性同事,他們的工作方式往往試圖避免過多社交互動,通常更喜歡寧靜、舒適且獨立的工作環境,決策時,更注重細。

這種傾向讓其促使著他們深思熟慮,全面考慮可能產生的后果,包括潛在的負面影響。

然而,重要一點是,內向并不等同于,總是過于恐懼、過于謹慎。許多內向的人,能夠有效地管理風險,并且具備做出積極決策的能力,他們只是在處理事情上,更為細致和慎重罷了。

但是,防御性思維的人,很容易陷入悲觀。

他們需要應對工作中的各種要求和別人的期望,因此經常擔心不能達到標準,可能引發的問題讓他們疲于應對;這樣的情況下,大部分精力都投入到預防不良結果上,往往無暇深思自己真正熱愛什么。

這樣的思維模式,在心中逐漸形成一個惡性循環:

遇到困難時,就會開始懷疑自己,逐漸相信自己無法成功。這種消極的信念會削弱動力,使他們在面臨新的挑戰時更易選擇放棄,一旦放棄,失敗就變成了必然。

因此,他們可能會轉而選擇一個新的目標,但當再次遇到困難時,又很可能會選擇放棄。

這就是,為什么防御性思維的人,在沒有外界壓力的情況下,往往難以堅持完成一項自我設定,且充滿挑戰的任務。

話說回來,也未必全是壞事。

拿我來說:

當我不得不執行某些任務,或進行更細致的工作時,防御性目標思維反倒能幫我一把。這種悲觀的傾向會激發我的努力,因為我對失敗感到焦慮。

以我之前的主持經驗為例,每次登臺對我都至關重要。為確保一切盡善盡美,我會投入大量時間準備。我會在演出前一天,查明串詞中嘉賓名字,以及可能出現的多音字,防在演出中出現口誤。

這種對細節的關注,使我相較于,那些總是持樂觀態度的人,能夠做得更出色。而且,由于做足準備,可能出現的問題,也能立刻應對。

這使我,更容易贏得他人的信任,他們覺得我做事靠譜,更愿意將有挑戰性的任務交給我。

這就展現了,防御型目標思維在某些情況下的優勢,但是,也需要注意保持平衡,避免過度防御。總是懷著防錯的心態,可能會讓人過于緊張,從而忽視其他更重要的事情。

任何事情都存在多面性,同樣,與”防御性思維“相對應的是進取型(Promotion Goals)思維。

它是一種什么狀態?

"進取"一詞,顧名思義,描述那些關注理想的我,與期望成果,主動追求積極結果,期盼成功帶來自豪感的人。

具有進取型思維的人,傾向于重視希望和愿景,尋求新機會,更加關注可能得收益,而非損失;當面對挑戰和問題時,也能展現出更大的樂觀態度,嘗試新的可能性,堅持自己有能力克服困難。

以職業發展為例:

一些人會設定一個具有挑戰性的目標,如晉升到某個高級職位、創立自己的公司,為了實現目標,他們學習新技能,尋找機會,面對困難時,展現出更強的毅力和信心。

這種狀態似乎更健康。

不過,也有其他可能得問題,例如,過度進取導致忽視風險、盲目自信,對困難和挑戰準備不足。

市場銷售人員中,此類特質的人比較多,他們嘴上說著”沒問題、這事好辦“,真正行動后才發現,吹牛的功夫占比較大,但他們并不覺得有什么損失,反而認為”我有勇氣邁出,且進行了嘗試“,就是一種獲得。

所以能看出什么?

兩種思維產生的結果完全不同,猶如兩種生活方式。

如果你是那種喜歡向前沖的人,會把生活正能量,快樂、成就感、地位、愛心等放在第一位。你是那種更加保護自己的人,會盡可能避免所有不好的事情。

而且,這兩種毫無意識的思維,會決定行動后的感受。

如果你是進取型,當完成計劃時你會感到欣喜若狂,興奮不已;如果沒有達成目標,你可能會感到心情郁悶,沮喪。

如果你是防御型,成功時會感到松一口氣,而不是興奮。要是沒有達成,你的神情會更加緊繃。

阻礙行動的根源是什么?

每個人都有這兩種思維,總有一種在主導著你的行為,這與你如何看待事情的結果有巨大關系;有些人看問題是“我能獲得什么”?,另一些則先考慮”我可能失去什么“。不過,這些情況視具體問題而切換。

比如:

一個人正在決定是否投資基金市場,他的目標是為了未來的退休生活,儲備一筆錢。開始投資階段,他可能被防御性思維所主導,考慮“我可能會失去什么”。

他想到“市場不確定性,資金遭遇損失”,甚至可能會因此而面臨經濟壓力,這些擔憂會令他猶豫不決,甚至選擇不投資。

然而,進一步了解某個市場,理解價值投資策略和風險管理后,可能會開始轉向進取型思維,開始看到定投帶來的收益,這幫助他實現,退休后的財務目標,這個階段,他的思維可能會變成“我能獲得什么”。

所以,一開始是防御性,考慮損失,但在更深入地了解問題后,會轉變成進取型,看到收益,然后決定開始投資。

或者:

你是一名創新業務團隊負責人,團隊一直以創新、和冒險嘗試新技術而自豪,在設計新產品時,通常采用進取型,始終追求市場最先進,最具創新的產品。

可是,某次發布會后,你們產品出現嚴重低級質量問題,導致大量退貨、投訴。這個問題影響了品牌聲譽和客戶滿意度,因此,你不得不停下來思考團隊工作方式。

這種情況下,你可能會轉向防御性思維。你開始關注如何避免再次出現類似質量問題,而不是思考如何創建最新的產品。

你會更加重視產品質量,甚至可能拖延新品發布日期,以確保下次質量達到預期標準,這種防御性,會給你帶來陰影,讓你更加注重失去。

所以,到底是防御還是進取?不過是人們衡量事物損失利弊后做出的決策而已。不過,大腦遇到問題,所出現的第一個思維值得關注,畢竟它在悄悄主導你的決策。

了解思維方式,主要依賴于對自我行為、決策的觀察和反思,可以從四個角度進行審視下:‍

  • 你對風險的態度
  • 損失收益的看法
  • 看壓力時的反應
  • 看如何處理失敗

可以通過以下問題,進行思考:我是否對風險心存敬畏,更傾向于尋找穩定且可預測的選擇,以避免可能的負面結果?還是,我愿意追求最大的回報,即使可能面臨較大的風險,也愿意嘗試?

舉例來說:

你愿意放棄穩定的工作,投入時間和金錢去嘗試新的商業想法?還是更保守,一邊工作一邊尋找可以盈利的副業,想法得以實現并帶來收益后,再進行創業?

做決策,如果首先考慮可能失去的東西,比如職業生涯中做出改變,可能失去穩定收入,和可能破壞的工作關系排在前面,那么,對于這件事,你的態度無疑是防御性的。

反過來,你首先關注獲得的收益,如新機會,更高的收入,更大自由度,那么你可能具有進取型的思維。

阻礙行動的根源是什么?

對風險的態度、好對收益與損失的看法,只反映了你對某件事的看法,并不意味著,你的思維方式就固定成這樣,還需要看動機和結果的管理。

當你面對一項工作、一個重要項目,如果一開始就感到焦慮、害怕出錯,那說明你在這件事上,是防御型。

我面對有截止日期的重要項目時,就有這種感覺。但如果你聽到截止日期反而感到興奮,像是被點燃一樣,那么你可能具有進取型的思維。

對壓力的第一反應,間接映射你對某件事的掌握程度。

我發現,防御型的人熟練掌握一項任務后,會更注重細節,追求完美。而進取型的人如果反復做一樣的事,可能會感到厭煩,這種厭煩,有時會讓他們高估自己的能力。

最后,用「全景思考法」思考下,你是先看到失敗一面,還是獲得一面呢?進取型思維的人,更可能會從失敗中找出成長的機會,防御性思維的人,更不想邁出。

這四個條件并非單獨存在,下次遇到事情你可以用她們進行打分,如果有3個是正向,那代表你是進取型,反之,則是防御型。

兩種思維并無絕對優劣之說。

關鍵在于,它們能否與目標相適應,助力我們高效行動。那么,問題來了,該如何進行平衡呢?這三點興許對你有幫助:

1)設置一些行動信條

什么是行動信條(Action Creed)?個人或組織根據自身觀念、價值觀所設定的一套行動原則或指南,這些原則指導著日常行為和決策。

簡單講,一些簡短精悍的話,不帶任何結果導向,它像一條守約,輔助你對事情有新的看法。

例如:

防御性思維比較強的人,可以把”成長源自于挑戰、失誤是學習的一部分;冒險帶來回報、專注于未來,而非過去;我有能力影響我的生活、遇到困難,我選擇看解決方案、我選擇在樂觀和信心中行動等,作為信條。

這些內容起到自我暗示,能把你從風險和挑戰中拉出來,讓你看到更多可能性和機會,從而慢慢進化成,進取型思維。

對于進取型思維的人,需要一些關于細節、挑戰方面的信條。

例如:

規劃是成功的一半、我要關注每一步、我向過去學習,向未來前進;慎重決策,堅持執行;我尊重風險,并做好應對等。

這些內容能讓你在追求目標、計劃時,更關注過程中的細節,以防止自大帶來的失敗。

2)哈德遜灣式啟動做事

做計劃只是微不足道的開始,計劃是要短期和長期結合的,先制定一個短期計劃,做完,根據實際行動,對下一個短期進行調整,讓它變得更合理,循環往復,才能填滿整個長期計劃。

這在項目管理中,被稱作「哈德遜灣式啟動」。

此概念,最早來源17世紀的一家毛皮交易公司,當地氣候條件差,公司雇員每年只能有幾個月的時間,出去收集毛皮,而其他時間他們則會在營地中,通過織布、研磨小麥,打獵等手段自給自足。

所以,其本意是,一邊工作,一遍創業的策略。

你想想看,現實中,不管你是防御性思維、還是進取型思維,大多情況下,我們遇到項目都不可能完全掌握全部信息。

你無法完全預判整個流程難點、關鍵在哪里,這種情況下,很容易放棄;為減少意外發生怎么辦呢?

我也經常在啟動前權衡,我能不做,值不值得做?如果能做,就先邁出去,試探一下,發現問題,解決后,再進行籌劃。

如此一來,它才能形成一種良性循環。不僅避免沉溺思考、觀察的情景,還能基于已有經驗找到適用的方法。

阻礙行動的根源是什么?

3)多積累一些成就感

現實世界千姿百態,說到各自秉持的人生哲學,一般有三種:功利主義者、享樂主義者、按照內心原則行事主義者。

功利主義者占大多數,以追求個人利益為最大化目標,盡可能讓自己獲利;享樂主義沒有功利主義會計算,會規劃,只會活在,認為快樂且重要的事中。

按照內心行事的人,一般原則“不做阿諛奉承之事”,原則大于一切。這三者并沒有對錯、好壞之分。

不過我觀察,想讓三類人變得更積極,更有激情,很關鍵的一點是「構建一個正向循環」,讓你不斷感受到正反饋的回報。

所以,你不妨試者看看你是哪一類,然后,試著每天利用更多的時間,做一些與它匹配,且正反饋的事。

覺得自己功利,沒事研究研究“與賺錢有關的技能、商業信息”;覺得自己享樂,平時挖掘一些興趣,種種花草;喜歡原則行事,平時多參與一些有擔當的活動。

這些行動的細節中,都能讓你在平凡的生活中汲取能量,下次,面對挑戰時,這些能量就會成為有力的后備。

總的來說:

行動力,是思想的映射。

不管你采用何種形式,平衡結果帶來的利弊關系,最有效驅動行動的能力,還是你的渴望。當一件事突然變的有意義,其他都已不重要。

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“王智遠”(ID:Z201440),作者:王智遠同學,36氪經授權發布。

[免責聲明]

原文標題: 阻礙行動的根源是什么?

本文由作者原創發布于36氪企服點評;未經許可,禁止轉載。

資深作者王智遠
0
消息通知
咨詢入駐
商務合作