預制菜搭上政策“快車”,上半年行業公司業績預告多報喜
7月31日,國家發改委發布了關于恢復和擴大消費措施的通知。文件內容包括,穩定大宗消費、促進農村消費、拓展新型消費、完善消費設施、優化消費環境。
具體到餐飲消費,培育“種養殖基地+中央廚房+冷鏈物流+餐飲門店”模式,挖掘預制菜市場潛力,加快推進預制菜基地建設,充分體現安全、營養、健康的原則,提升餐飲質量和配送標準化水平。
本次文件也是自2023年2月,預制菜首次被寫入政策一號文件后,再次獲得國家層面的重視與明確推動。自線下餐飲、展會恢復以來,國內預制菜消費需求、工廠建設以及線下技術交流都得到了極大的提升,整體處于快速發展期。
受此影響,A股預制菜概念高開高走,截至收盤整體漲幅達2.93%。其中,西安飲食、金陵飯店在早盤即觸達漲停,全聚德、天邦食品漲幅超6.5%。而不少主營預制菜的核心概念公司股價也呈現明顯增長,如海欣食品、得利斯、味知香漲幅均超4%。
就在行業鼓勵政策發布的同一天,安井食品發布2023上半年業績財報,實現營業收入68.94億元,同比增長30.70%;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7.35億元,同比增長62.14%,預制菜業務穩步增長。
早在推動政策明確前,預制菜概念就已經歷數輪上漲。6月末至7月末,借A股預制菜概念股頻頻發布業績預告之機,西安飲食累計漲幅超26%,益客食品、惠發食品累計漲幅則接近20%。
億渡數據研報顯示,疫情前預制菜行業在B端市場已經逐漸滲透并形成一定規模,疫情帶來了C端消費的需求,并使得各大電商、生鮮超市預制菜銷量成倍增長,行業市場容量進一步打開。
在C端預制菜崛起的兩年來,蓋世食品、味知香、千味央廚、春雪食品、益客食品等主營農產品養殖、預制菜加工的公司陸續上市,更有紫燕食品、五芳齋等專注C端深加工的品牌為預制菜投資市場注入新鮮血液。
2023年以來愈發頻繁的政策支持,疊加各地預制菜產業聯盟、生產包裝運輸標準初步搭建完善,以及多地政府依托當地農產品資源投資建設預制菜產業園區、扶持當地預制菜加工制造企業,將有更多公司考慮加入或跨界預制菜行業。
2022年中國預制菜行業市場規模為3795億元,2018年至2022年復合增長率達17%,預計2027年有望增長至9445億元。
但另一方,激烈的競爭也將導致明顯的優勝劣汰。國海證券研報表示,預制菜行業壁壘不高,當前產品差異化不足、同質化程度高,大量同行競爭之下更考驗原材料供應鏈、資金實力等多維度能力,預計綜合實力強者勝出概率大。
從已公布的業績預告的個股業績上看,整體呈現正面增長態勢。具體而言,主營預制菜品的安井食品、紫燕食品均取得較好業績。
紫燕食品透露,隨著宏觀經濟回歸常態,線下門店消費增長,疊加原材料成本價格與往年持平,使得上半年公司業績穩固增長,凈利潤實現較大幅度提升。此外,上半年紫燕食品通過提升生產工藝、升級自動化等獲得了政府相應補貼,預計歸母凈利潤1.68~1.86億元,同比增長45.08%~60.62%。
安井食品則表示,公司在傳統速凍火鍋料制品和速凍面米制品營業收入穩步增長。尤其是公司旗下湖北新柳伍食品、廈門安井凍品先生、安井小廚事業部等子公司及子品牌明顯帶動了預制菜業務增長,公司規模效應顯現。
同時,安井食品還通過控制促銷、廣告投入,減少股份支付分攤等方法降低成本支出,帶動凈利潤提升,預計歸母凈利潤在7.35億元,同比增長幅度為62.14%。
東吳證券研報中,根據渠道調研反饋,由于五一假期后餐飲消費增長開始放緩,安井食品已開始針對部分單品進行費用傾斜,并將在Q3陸續開展訂貨會等活動。同時,安井食品也借助旗下安井主品牌,新柳伍、新宏業收購品牌,以及面向C端的預制菜安井小廚、凍品先生和高端魚副產品安仔,形成產品矩陣,可持續擴大影響力和營收水平。
在主營餐飲,同時拓展部分預制菜業務的公司全局的、同慶樓和金陵飯店借線下消費、商務宴請、聚餐需求快速恢復,凈利潤同比增長迅猛。
其中,金陵飯店已發布半年報,公司上半年實現營收8.87億元,同比增長34.7%;歸母凈利潤0.31億元,同比增長910.69%。金陵飯店透露,增長主要來自公司酒店板塊營收、凈利潤同比大幅增長,且白酒、飲料經銷業務也取得了同比39.47%增長。
另一方面,金陵飯店也提到,上半年公司持續發展特色預制菜品、面點、鹵菜等產品系列,該部分營收達1650.08萬元,同比增長17.38%。
同慶樓業績預告顯示,上半年公司歸母凈利潤預計為1.25~1.7億元,同比增長493.32%~ 702.78%。在業績預增的主要原因中,同慶樓提到,公司利用品牌優勢延伸產業鏈,大力發展食品業務,讓門店大廚參與產品研發,有利于把握產品口味、質量及方向。而食品業務也將和餐飲、宴會一起成為公司未來發展的主要動力。
在業績預告中,春雪食品、海欣食品盡管已實現盈利,但卻出現了同比業績下降的情況。在業績預告中,兩者凈利潤下降的原因有些類似。
春雪食品表示,上半年雞苗漲價導致成本上升,但銷售和管理費用的增加也導致了凈利潤減少。海欣食品則因新產品、品牌在上半年營銷投入過高,并持續開拓電商渠道、線下商超渠道,才導致成本增加、凈利潤同比有所下降。
財聯社聲明:文章內容僅供參考,不構成投資建議。投資者據此操作,風險自擔。
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“新消費日報”(ID:cls-xxfribao-01),作者:梁又勻,責編:高夢陽,編輯:梁又勻,36氪經授權發布。
